上期我們通過X光掃描和精密拆解,揭開了原廠耳機與“某強”頂配在結構設計、元器件布局上的巨大差異。但真正的技術差距,往往藏在肉眼不可見的微觀世界。本期,我們將借助聚焦離子束(FIB)和透射電子顯微鏡(TEM)這兩把“納米級手術刀”,深入芯片內部,從晶體管結構到金屬互聯(lián)層,徹底剖析兩者的工藝差距。
聚焦離子束(FIB)——芯片的“納米級解剖”
原廠芯片:高精度FinFET工藝
先進制程工藝:通過FIB截面分析,確認FIB圖像確認原廠芯片采用FinFET先進工藝,具備13層金屬互聯(lián)結構,其中最薄金屬厚度控制在≤100nm。
FinFET結構通過增加柵極對溝道的接觸面積,顯著提升靜電控制力,漏電流降低90%以上從而使得待機功耗減少10倍。
“某強”芯片:平面MOSFET工藝局限性
成熟制程工藝:FIB截面成像顯示,“某強”采用平面型MosFET架構。盡管工藝微縮使溝道長度進一步縮短,但是由于柵極對溝道的控制能力不足,導致漏電流顯著增加,從而導致不必要的電耗以及發(fā)熱。
透射電子顯微鏡(TEM)——原子級工藝對決
原廠耳機EDX元素分析
某強耳機EDX元素分析
原廠芯片:FinFET工藝的先進架構
晶體管結構(TEM表征):
- FinFET架構:TEM圖像清晰顯示原廠芯片的FinFET的架構,原廠的柵極使用的是高介電常數(shù)(high-k)材料HfO2介質層。
- 低工作電壓(VDD):得益于優(yōu)化的溝道摻雜分布及高遷移率載流子傳輸,該芯片可在0.7V超低電壓下穩(wěn)定運行(競品通常需1.2V),使整體功耗降低,續(xù)航提升30%。
- 有序微結構:TEM觀測到高度規(guī)則的50-80nm重復單元,符合SRAM緩存單元或數(shù)字邏輯電路柵極的典型特征,推測為芯片核心運算區(qū)域(如CPU/GPU運算模塊)。
“某強”芯片:平面MOSFET的傳統(tǒng)架構
晶體管結構分析(TEM表征):
- 平面MOSFET工藝:TEM圖像顯示該芯片仍采用傳統(tǒng)平面型MOSFET,柵極結構為多晶硅(poly-Si),并在接觸孔(CT)底部及柵極頂部保留Ni-Si合金層以降低接觸電阻。
- 制程節(jié)點判定:基于最小柵極尺寸測量,推斷該芯片采用45nm工藝制程,該技術在國內供應鏈中已高度成熟,具備低成本、高良率優(yōu)勢。
兩種技術路線的并存,反映了消費電子市場的多元化需求:
- 高端市場依賴先進制程迭代,以性能、能效和創(chuàng)新功能驅動溢價。
- 性價比市場依托成熟制程優(yōu)化,通過供應鏈整合降低成本,覆蓋大眾用戶。
在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關鍵階段,廠商需持續(xù)在技術創(chuàng)新與成本控制之間尋求精妙平衡,以滿足不同細分市場的多元化需求。
作為值得信賴的第三方檢測機構,CTI華測檢測依托先進的實驗室與經(jīng)驗豐富的技術團隊,致力于為行業(yè)客戶提供全方位、高質量的失效分析檢測服務,助力企業(yè)精準定位問題、優(yōu)化產(chǎn)品性能、提升可靠性。